日期:2025-07-17 04:10:07
文 | 有书李文琴 · 主播 | 阿成
在我国的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太平街,有一座历史悠远的居所,它就是著名的“贾谊故居”。
贾谊故居被誉为“湖湘文化的源头”,是长沙的标志性文化遗产,同时也是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贾谊故居从建立到现在,已有两千多年,期间经历了无数次烽烟战火和谷岸之变,但是在千秋的岁月中,人们却将这里爱护得很好。
即使遭到意外的毁坏,也很快就得到了修缮和重建。
那么,后人为什么对贾谊故居如此呵护,又如此看重呢?
贾谊到底是个怎样人?
他的身上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?
今天,就让我们一走进西汉大才子贾谊的世界。
史料对贾谊的家庭背景记载不多,可知的是,他出生于公元前200年,是洛阳人。
从小家境优渥,家族显贵,幼年便刻苦学习,聪慧伶俐,世人都称其为“贾生”。
从小就天资过人的他,在老师张苍的悉心教导下,少时就小有成就。
据史料记载,张苍是秦朝的一位大儒,精通数学、财政,而且负责秦朝的宫内文书。
因此,贾谊在求学期间,读了很多典籍,这也为他最后融合百家学问,打下了基础。
少年时期的贾谊酷爱屈原的诗作,且有自己的不同看法,因此写了不少点评的文章。
此外,他对《诗经》和《春秋》也有着很深的见解。
他深入经史理解治国之道,让张苍大为惊叹,这也让年纪轻轻的他在当地声名大噪。
很快他的才华引起河南郡守吴公的注意。
公元前183年,年仅18岁的贾谊被吴公纳入幕府,并对他器重有加,吴公有意识将贾谊往仕途方面提拔。
吴公本是治郡的实干派,加上贾谊博览群书,对政治和历史的深刻理解,在两人共同的努力下,河南郡的治安、经济有了明显好转,贾谊的名声因此在当地也越发响亮。
公元前179年,由于吴公政绩良好,被汉文帝升为廷尉。
而吴公也顺势向汉文帝推荐了贾谊。
至此,贾谊进入宫廷,几番政论让汉文帝折服,立即委以“博士”之职,为朝廷保管文献资料、编撰著述、传授学问、培养人才。
这时的贾谊仅仅21岁,是所有博士中最年轻的。
没过多久,由于汉文帝经常与博士们商议朝事,贾谊对汉文帝所提的问题对答如流,而且见解独特可行,汉文帝深感满意,一年内多次对贾谊破格提拔,直至太中大夫。
由此可以看出,贾谊一路升迁,固然有贵人的力荐,但他的才华能力也是超群出众的。
虽然年轻,却已经表现出了杰出的政治洞察力和思考能力。
受任于太中大夫之后,贾谊迅速成为影响汉文帝重要决议的心腹大臣,为汉文帝建言献策。
在朝廷安定方面,贾谊提出“割地定制,礼治天下”。
他认为诸侯王的叛乱,并不是取决于他们是疏是亲,而是取决于其力量的强弱,因此得出“疏者必危,亲者必乱”的结论。
在对待北方匈奴的问题上,贾谊认为和亲并不能有效制止匈奴侵扰,并提出了儒法相结合的战略思想,先用和平的手段瓦解匈奴,然后再逐个击破。
而这,为后来的汉武帝平定匈奴奠定了基础。
可以说,贾谊提出的这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治国方针,为西汉王朝的长治久安规划出了清晰的方向。
而就在这些方针政策提出的过程中,贾谊写出了一篇影响了中国古代政界和文学界的政论文章——《过秦论》。
鲁迅先生曾评价《过秦论》是:
“沾溉后人,其泽甚远的‘西汉鸿文’。”
由此可见,当时贾谊的政治远见之深和文学造诣之高。
然而,由于贾谊想维护汉文帝的权威,和周勃、灌婴一些老臣发生了矛盾,不被这些当权派、保守派所容。
而且,当时汉文帝的另一个近身宠臣邓通也十分忌惮贾谊,所以经常在汉文帝面前诋毁他。
外有权臣攻击,内有邓通的陷害,再加上汉文帝是由于这些老臣们拥立而登基的,所以不敢得罪他们,进而渐渐疏远了贾谊。
失去了汉文帝的支持,贾谊在朝廷的地位岌岌可危。
最终,在公元前176年,汉文帝顶不住老臣们的多方施压,将贾谊贬出了京师,让其前往长沙,担任长沙王太傅,也就是长沙王的老师。
“贾长沙”的这个名字就是来源于此。
此时,贾谊虽然依旧贵为一王之师,但是长沙距京师远隔千里,路途艰难凶险,足见朝中势力对贾谊的排挤之甚,用心之险。
这一年,贾谊25岁,而这一贬,用去了他3年多的时光。
当贾谊怀着忧郁的心情缓缓抵达长沙时,他站在湘江之畔,想起了100多年前楚国的大诗人、政治家屈原投江自沉的情景。
而如今自己也惨遭贬谪,触景生情,心中感慨良深,写了汉赋名篇《吊屈原赋》,此赋后来成为汉初文坛的重要作品。
在长沙的第三年,有一天,一只猫头鹰飞入贾谊的住处。
当时民间传说猫头鹰乃不祥之鸟。
它的到来,预示着该住宅的主人将命不久矣。
此不祥之兆对当时怏怏不乐的贾谊来说,更是悲痛万分。
又一汉赋名篇《鵩鸟赋》也因此而诞生。
然而,尽管贾谊从高处跌落到低谷,如此强烈的反差,让他积极入仕的心情悲愤至极。
但是他一刻也没有忘记对朝廷政治的关心。
他上书《谏铸钱疏》,极力反对吴王等人私自铸钱,并为此写了三个极其严重的弊端,希望汉文帝采纳,可惜未能如愿。
或许是上天对天之骄子有所偏爱,就在空有大志的贾谊隔河相望,惆怅满怀之时,汉文帝突然想到了他。
公元前173年,汉文帝召贾谊回长安,这时的贾谊29岁,终于结束了被贬生活。
贾谊再次回到长安,汉文帝在未央宫祭神的宣室接见了他。
这时,当年的权臣灌婴已去世,周勃也因罪被驱逐到封地。
按道理,以贾谊的才华应该会再次得到重用。
然而,汉文帝明知贾谊的才学很大,在宣室里,他虽然和贾谊彻夜长谈,但是却不问天下事,反而频频问鬼神之事。
所以,大诗人李商隐写过一首家喻户晓的咏史绝句《贾生》,诗中写道:
没多久,汉文帝便让贾谊去给他最喜爱的儿子梁王任太傅,这虽然算不上升迁,但也是对贾谊的一种重视。
贾谊任梁王太傅时,虽然人在封地,但是他仍体察政事,居安思危。
多次上书陈述政事。其中著名的《治安策》就写于这个时候。
在《治安策》中,贾谊分析了当时的形势,包括朝廷与地方诸侯、北方异族之间的矛盾,以及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矛盾,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改善措施。
而这为后来汉武盛世的出现奠定了思想基础。
毛主席曾将《治安策》称作“西汉一代最好的政论”,认为很值得一看。
此外,在《资治通鉴》中,几乎全文引用了这篇近七千字的鸿文,足见司马光对此文的重视。
不得不说,天才级的贾谊对大汉王朝贡献出了不朽的政治智慧。
不幸的是,公元前169年,梁王入朝时,不小心骑马摔死了。
责任感极强的贾谊认为自己作为梁王的太傅,却没有尽到照顾好梁王的责任,辜负了汉文帝所托,而深感自责,日日哭泣。
之前,有满腔抱负而不得施展的悲愤,再加上现在的愧疚和悲伤过度,第二年,这位集政治智慧和文学才华于一身的天才便绝食而死,结束了他极短的33年人生。
纵观贾谊的人生,他的才学是毋庸质疑的,政论也是高瞻远瞩的。
虽然33年人生中,他没有实现自己治平天下的理想,甚至因气量不够,生不逢时,仕途不顺而英年早逝。
但是,他那璀璨的文章,深刻的立场,远见的卓识,留在了每一个读书人的心中。
而现存的贾谊故居里那些古老的文物,无不诉说着这段厚重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,更是承载着贾谊的智慧光芒和教育莘莘学子的重要使命。
明利配资-明利配资官网-配资门户平台-股票配资公司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